close

習慣了一個人的旅行,也喜歡上了旅途中走走停停的自在.........

戇鳥煎日頭--201708雲林小旅行--之2<含森鐵奮起湖>

Day3(20170808):虎尾→西螺→莿桐→斗六

今天是88父親節,去年的今天一個人單車小旅行,探訪北太麻里的森川工藝聚落,那是強颱尼伯特重創台東過後不久。今年父親節,依然是一個人的旅行,徜徉在物產富饒的農業首都雲林。

20170808_004.jpg
↑虎尾目前是雲林第二大市鎮,1906年日本政府在虎尾溪旁興建一座東南亞最大的糖廠,就是虎尾糖廠。當時,採棋盤式的街道設計,餅有完整的生活設施規劃,大大吸引日本移民,和外地來的就業人口,也帶動了虎尾展開快速發展。

20170808_007.jpg
↑當前的虎尾現況,老城鎮的典型街道模式-圓環,依然存在。圓環周邊總是地區繁榮的地段,也是交通的樞紐。

20170808_008.jpg
↑因應轄區虎尾科大學生的需求,有許多文具、眼鏡和許多平價餐飲店。

20170808_009.jpg
↑電話亭上的老虎圖騰,模樣可愛,歡迎大家光臨虎尾。

20170808_012.jpg
↑雲林布袋戲館,虎尾鐵三角之一,是一棟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築。1931年啟用的日治時期建築,原為虎尾郡役所(即虎尾郡辦公處),後為虎尾警分局,2006年整修後,成為雲林布袋戲館。

20170808_010.jpg
↑一棟半木造建築,外表磚牆是清水紅磚,細緻光滑,門窗屋頂樑桁則為木結構。窗戶是平衡錘式推拉窗,可停留在任意高度。在上半部設計有氣窗,接近地面處和屋頂也有通風設計,是一棟講究自然養生的建築。

20170808_011.jpg
↑館前廣場上的座椅,椅背也是布袋戲造型。

20170808_005.jpg
↑合同廳舍,興建於1930年,目前為縣定歷史建築。合同廳舍即是聯合辦公室的意思,當時在這辦公的單位是派出所、消防隊和公會堂。高四樓的建築物,頂樓是塔樓式的瞭望台,主要功能是觀測轄區火災地點和通報聯絡。

20170808_015.jpg
↑洗石牆面,木格窗戶,充滿古典氣息。透明窗戶,光影變化萬千。穩重、含蓄、內斂的歷史建築氛圍,吸引誠品和星巴克駐點營業。

20170808_015_1.jpg
↑牆上仍保留早期消防隊駐防的和平鴿警徽。

20170808_015_2.jpg
 ↑建築主結構和型式,應是原始的樣式。

20170808_015_3.jpg
↑沒有複雜的設計,簡單的牆面,有著獨特的建築美感。

20170808_015_4.jpg
↑這是早期的滑桿,可讓樓上的消防隊員用最快的速度滑溜到一樓,緊急出任務。

20170808_013.jpg
↑雲林故事館,原為虎尾郡守官邸,建於1923年。

20170808_014.jpg
↑2006年整修時,依據最早的建築型式,恢復原來樣貌,並登錄為縣定歷史建築。

20170808_014_1.jpg
↑這一棟完整的日式木建築,也曾經面臨拆除的命運,在虎尾多位文史工作者和民意代表的奔走之下,終於的以保留。現做為雲林生活藝術與文化教育的場所,除了有志工講述地方故事外,還典藏許多在地作家的文學作品。

20170808_003.jpg
↑福民老街,這一條短短的街道,日治時代,曾經是虎尾最繁榮的街道。

20170808_002.jpg
↑成排保持完整的老屋,線條簡潔俐落,是較近代的平實風格。花木扶疏,更顯古意。

20170808_020.jpg
↑虎尾厝沙龍,為於阿世肉羹對面無名小巷內。沙龍原是歐洲貴族婦女,邀請社會名流來家裡做客,飲食間展開一種橫跨藝文、政治與哲學領域的辯思。目前,虎尾厝沙龍經營的內容也是這樣多元,有書籍、文創藝品、歐風家具燈飾、咖啡飲品和主題講座。

20170808_020_1.jpg
↑建造於1940年,是融合日式與西洋兩種風格的建築,傳統和現代化相聯結。

20170808_021_1.jpg
↑這裡是獨立書店,檜木格窗、檜木書架和典雅的歐風燈飾,散發著濃厚的文學氣息。

20170808_021.jpg
↑除了不定期的主題活動外,為關懷自然生態,最近特別推出自然農法及傳統木工課程,也在籌組小農市集當中。

20170808_001.jpg
↑虎尾長老教會成立已近90年,是虎尾的第一間教會。當你孤單、恐懼、徬徨無助時,別忘了這裡是個溫暖的地方,不要猶豫,勇敢地走進來。

20170808_016.jpg
↑虎尾鐵橋,虎尾糖廠成立後,為了甘蔗運輸需要,於1907年將原本供行人通行的木板橋改建為鋼梁結構橋。橋上鐵軌原本僅供運送蔗糖的五分車行駛,設計上屬於窄軌,後來虎尾發展快速,街市繁榮,人口往來增加,1910年虎尾和斗南間開始了鐵路客運業務。為了讓西部縱貫線的火車能從斗南進入虎尾,所以在窄軌的鐵軌旁再鋪設一條鐵軌,形成了三條鐵軌和兩種軌距的特殊鐵路。

20170808_017_1.JPG
↑虎尾糖廠,和新營、屏東糖廠並列為台灣三大糖廠,和善化糖廠是目前台灣仍然在運作製糖的二座糖廠。日治時期,也是東亞地區最大的酒精廠,廠區內也設有飛行場,所以二戰期間被盟軍列為攻擊的重要目標,慘遭嚴重損傷。

20170808_017_2.jpg
↑虎尾驛,位於虎尾糖廠旁,早期是糖鐵客運和貨運共用的車站,曾經是虎為最熱鬧的市中心。隨著市區的轉移,現今成為遊客中心。2017年行政院前瞻計畫中,雲林縣的軌道建設就是糖鐵系統復駛,斗南到虎尾的鐵路客運又將營運,屆時虎尾驛有將重現早期熱鬧繁榮的景象。

20170808_017_3.jpg
↑虎尾驛內仍保留著售票櫃台、票價表和列車行駛路線圖。

20170808_019.jpg
↑婦女同胞正為虎尾溪畔步道做除草整理的工作。

20170808_018.jpg
↑今天是8月8日父親節,男人過節去啦,所以清理水溝雜物的工作,又落到可敬的婦女同胞身上了。

20170808_024.jpg
↑虎尾國中校舍建築,採用咖啡色清水磁磚,初看像一隻開口的老虎。再看,卻又像是行駛中的台糖五分車,穿越原野樹林。左側樹形的牆面設計,有著自然通風和光影變化。折疊型的頂樓樓板,有雨水收集設計,雨水流入卵石水池,過濾後可再利用。

20170808_025.jpg
↑有夠大隻的貓,迎神賽會有超大神豬,虎尾頂溪社區有超大隻的貓。

20170808_026.jpg
↑金剛造型的貓

20170808_027.jpg
↑從早到晚四處喵喵喵,口渴了,找點水喝吧!

20170808_028.jpg
↑我累了,休息一下。你們慢慢喝,慢慢聊吧!

20170808_029.jpg
↑田裡鐵牛拉車,頂溪的貓也能拉車ㄟ。

20170808_030.jpg
↑寂靜的夜,景色正美,好好的欣賞啊!

20170808_031.jpg
↑唉呀!整天見不到一個人影,我就慵懶地睡一覺吧!

20170808_022.jpg
↑傳說中的阿世肉羹,內容豐富,香軟滑嫩的赤肉條,佐以香菇、黑木耳、竹筍、大白菜、扁魚、金勾蝦,再撒些香菜,味道美極了,一碗才$35元。

20170808_023.jpg
↑傳統手藝好,有口碑的老店,一般都沒有裝潢,只擺上幾張桌椅,卻總是顧客川流不息。才早上9多,客人已不少,店家售完為止,欲品嘗得趁早。

20170808_033.jpg
↑鄉間小路,綠樹蔽日,紅花點點,偶爾有車輛經過,優美又悠閒。

20170808_049.jpg
↑西螺大橋,一座經由日本、美國和台灣三國,經歷不同時期完成的橋梁。日治時期,跨越濁水溪的橋樑只有縱貫線鐵路,沒有公路橋梁,當時兩岸人民往來時必須靠船筏或轉乘鐵路,建橋有其迫切的必要性。工程開始於1937年,但因二次大戰未能完成,戰後,國民政府運用美援,於1952年再度開工,並於1952年完工。

20170808_050.jpg
↑目前跨越濁水溪的橋樑已達9座,所以西螺大橋於2004年訂為歷史建築,只開放小型車輛、機車和自行車行通行。早期這座橋是台灣南北陸運交通要道,除了大小客貨運車輛外,並鋪設有鐵軌,工台糖五分車行駛。初期,為維護橋梁的安全,確保行車無虞,在橋的兩端有衛兵駐守。

20170808_056.jpg
↑西螺是農產重鎮,早期的水運沒落,又沒鐵路經過,交通全靠陸運。轉運站成為西螺重要的交通樞紐,在此營運的業者有國光、統聯、日統、台西和員林客運。

WP_20140924_14_29_56_Pro.jpg
↑延平老街,早期西螺最繁華的街道。

20170808_051.jpg
↑兩旁街屋約建於1930年,當時的建築注重正面立牆的美觀與藝術風格,在廊道、女牆、門窗設計細膩,洗石牆面已慢慢與現代洋宅接軌。由店家的店名和經營內容,可看出是有相當歷史的街區。

WP_20140924_14_44_18_Pro.jpg

20170808_058.jpg
↑玉山文化走廊,建於1937年,此巷弄車道原本是在地仕紳廖輝煌的商號店面,廖家為了讓後方的住宅區能和西螺大街相連通,於是將店面前後打通,形成巷弄道路。

20170808_057.jpg
↑玉山文化走廊內,以木板做裝飾,並將西螺發展的歷史以銅雕的方式展示。

20170808_046_9.jpg
↑老街最高建築---金玉成商號,頂樓仿照歐風建築設計有鐘樓。

20170808_046_10.jpg
↑既稱鐘樓,當然收藏有許多各種樣式的時鐘。

20170808_046_11.jpg
↑同時販售一些手創作品。

20170808_046_5.jpg
↑老屋整修再出發,依然古色古香。同時,經營老行業,專門販售在地特色農產品。

20170808_046_6.jpg
↑看見由各式種子所排成的美麗幾何圖形,這裡就是老街著名的永豐農糧行。

20170808_046_7.jpg
↑老屋中庭的天井,改善長深建築物的採光和通風問題。

20170808_046_8.jpg
↑歡迎選購在地農特產品。

20170808_052.jpg
↑老街一側是東市場,早期是閣傳統市場,歇業後荒廢多年,現轉為文創市集。

WP_20140924_14_32_06_Pro.jpg
↑騎樓寬敞,夏日可乘涼休息,沿門挨戶探索各文創店家的創意與特色。

20170808_044.jpg
↑老屋樸拙優雅,古樸的推拉式木門,大大的透明玻璃,產生的美麗光影超吸睛。

20170808_046.jpg

20170808_045.jpg
↑屋頂保持原有的原木屋架,立牆採用30年代漸流行的洗石工法,既現代化,又不失古樸之風。

20170808_043.jpg

WP_20140924_14_31_34_Pro.jpg
↑東市場中庭寬敞,每遇節日,這裡都會有應景的活動熱鬧進行,一般假日則有舉辦農產文創市集。

20170808_053.jpg
↑螺陽文教基金會正在此舉辦班暑期雕刻研習營,學員來自各大專院校。學生須提供設計模型參與徵選,入選者可參與三週的雕刻研習,有免費的雕刻素材、師資、創作和住宿空間,並有$10000元的膳食費用。基金會期待藉此研習營隊,強化西螺的藝術環境,並培養相關領域的人才。

20170808_042.jpg
↑建於1937年,正面有著巴洛克型式的大山強,敵不過人口外流和科技潮流而歇業,現為縣定歷史建築。

20170808_055.jpg
↑浸宣西螺教會,也是浸宣神學院所在。校園廣闊,佔地3000多坪,且花木扶疏,環境清幽,是靈性培養與讀書研究的好地方。一間美侖美奐具西班牙質樸溫暖特色的教堂,坐落在民間信仰充斥的雲林縣,環境極具挑戰性,廣傳福音更具急迫性。

20170808_034.jpg
↑西螺是台灣蔬菜的重要產區,產量約全台的1/3。蔬菜農家大多採行網室方式栽培,這樣可大大減低雨水和害蟲的危害,產出品質佳的蔬菜。

20170808_035.jpg
↑眼前天寬地闊,一片綠油油的菜園,讓暑氣消去了一大半。不過,夏日酷熱火辣,在艷陽下工作,除了遮陰之外,還是需要電扇幫忙消暑。

20170808_064.jpg
↑依環境特質,選種適合的農作物。賣瓜的老闆是西螺女婿,家住高雄鳳山,他說,這種瓜唯有西螺能產,其他地區種植的不是夭折,就是果實質劣。

20170808_032.jpg
↑也有鐵樹栽培園,專為庭園造景之用。

20170808_054.jpg
↑西螺可說是台灣的醬油王國,路邊三不五時就見到醬油製造廠或販賣場所。

20170808_059.jpg
↑西螺的醬油產業已有百年歷史,除了大廠牌明文台灣各地外,也有許多在地歷史悠久的小製造廠。

20170808_061.jpg
↑西螺醬油之所以出名,主要是水質好,溫室度合宜,釀造出的醬油黏稠芳香,味道特殊。

20170808_062.jpg
↑在地品牌油廠一

20170808_063.jpg
↑在地品牌油廠因為沒有進入相關的銷售通路,較不為人所知,但都是堅持古法釀造歷史悠久的老店,靠的是口耳相傳和老主顧的青睞。

20170808_038.jpg
↑西螺出好米,因為有好米而製造出美味的碗粿,琴連碗粿在地飄香40餘載,阿扁總統也曾經讚聲過。

20170808_036.jpg
↑碗粿搭配青草茶,很特殊的吃法。炎夏八月,喝杯青草茶清涼降火氣,不錯。

20170808_037.jpg
↑西螺的碗粿,質地綿密,細白軟嫩,好似在吃鹹味豆花一般。店中另有甜味碗粿,是用黑糖熬煮製作的。

20170808_039.jpg
↑三角大水餃,位於東市場後方,馬路三角窗,一棵大樹,簡單的攤車桌椅,有著傳統美食的氛圍。

20170808_040.jpg
↑雖名為水餃,超大三角形,感覺比較像水晶餃,兩顆$50元。

20170808_041.jpg
↑米製的外皮Q彈,口感似肉圓。內餡包的是細絞肉、蘿蔔乾、筍子,沒有麵粉,沒有水餃的元素,理應該稱之為三角肉圓。

0170808_046_1.JPG
↑位於東市場中庭,傳說中的西螺麻糬。

20170808_046_3.jpg
↑保證嚴選食材,純手工製作,請安心食用。

20170808_047.jpg
↑阿嬤粉圓冰,據說已有60年的歷史。是一位年過70的阿嬤在經營,門前簡單攤車和三四個座位,賣的是粉圓和仙草兩種冰品。

20170808_048.jpg
↑中午剛過,粉圓已銷售一空,只剩仙草冰消暑。仙草Q彈冰涼,糖水香甜,怪不得能歷經一甲子的歲月。

20170808_073.jpg
↑西螺埤頭社區,一個風光美麗,自給自足的農村。

20170808_065.jpg
↑路邊枯死的樹木,變為美美的裝置藝術。

20170808_066.jpg
↑大樹下的公車候車亭,古樸舒適,這都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傑作。

20170808_072.jpg
↑埤頭繪本公園,里長、繪本畫家、螺陽基金會和在地企業家通力合作下,將繪本內容立體化。

20170808_067.jpg
↑沿著社區弧形道路而建的連棟房舍,年代雖已老舊,卻仍是原汁原味。小小雜貨店,供應了全社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。

20170808_068.jpg
↑荒廢多時的三合院房舍,整修時拆下的樑木,重新佇立在廣闊的稻田邊。真是創意不凡,老而彌堅。

20170808_069.jpg
↑宜居宜家的地方,蒼穹清明,綠野潔淨,連鵝群都快樂得仰天長嘯。

20170808_070.jpgˊ
↑乘著鯨魚,遨遊在綠色的稻浪中。

20170808_071.jpg
↑這裡物產豐饒,嬉戲於瓜田中,累了,趴在西瓜上休息宜下。

20170808_074.jpg
↑農業大縣的城鎮,莿桐的市中心,保有小而美的市鎮特色。

20170808_075.jpg
↑蒜頭是莿桐的重要農產,產地價每包才$100元。

20170808_076.jpg
↑除了蒜頭之外,楊桃也是重要產物,清甜多汁,楊桃汁消暑降火氣。

20170808_077.jpg
↑巧遇野台布袋戲開演,停下欣賞,也算是稍作休息。現場除了神祇外,觀賞者只我一人,宮廟主人驚奇訝異,特地過來招呼。憶起40幾年前,戲台下熱鬧的盛況,此情只待成追憶。

20170808_078.jpg
↑今日戲碼與呂布相關的歷史故事,以錄音方式演出,師傅操偶配合,可說單獨一人擔綱表演,所以台上最多只能出現兩個角色。想起早年的野台戲現場,操偶和後台工作者人數至少有7~8人,所以演出畫面熱鬧非凡,有時同時會出現6、7個腳色,還可分上下兩層,另外,聲光、配樂、戲偶預備都有專人負責。傳統戲班尊師重道,舞台設計除了主演師傅名字外,還題上傳道授業的老師名字。

Day4(20170809):斗六→古坑→梅山→竹崎→

20170809_035.jpg
↑太平老街,斗六最早開發的街道,兩旁建築歷經日本明治、大正、昭和三個時期,距今已超過90年,風格類屬巴洛克風格。

20170809_035_1.jpg
↑除店家增設的廣告招牌外,老式建築保留完整,成排二層樓建築,依舊散發出繁榮的氣息。

20170809_035_2.jpg
↑紅磚搭配洗石牆面,樸實中略顯高貴,古意盎然。

20170809_035_3.jpg
↑正面拱窗高雅,兒牆更是精雕細琢,除了顯赫名門世家之外,也表現了建築藝術美感。

20170809_017.jpg
↑老街中,千奇百怪的行業,日日都在進行中。第一次見到這種水果,外型像鳳眼的鳳眼果。黑珠子煮熟後,鬆軟綿密好吃,口感像芋頭,也像栗子。

20170809_018.jpg
↑鄉下生意人和藹親切,男老闆眉開眼笑,女顧客也挑得開心。

20170809_036.jpg
↑還有古時候窮人家的美食--破布子,近年來輕食風潮興起,所以破布子展現了他的新價值。論斤秤兩販售,一台斤35元。

20170809_037.jpg
↑像一座小山一般,該如何挑選,基本上半黃半綠是佳品,太熟籽肉分離,太青則缺乏膠質。清洗並揀選後,煮爛壓碎果肉,加鹽適當攪拌,擠壓後即可凝結成塊狀。除製成塊狀外,另有一方式,是在煮熟冷卻後,裝罐加調味料,醃製保存。

20170809_028.jpg
↑生活雜貨應有盡有,地上一擺就做起生意來了。

20170809_031.jpg
↑傳統竹篩,會使用這些器具的人,想必有一定的技術水平。

20170809_029.jpg
↑滿地的貨物就靠這輛機車載運,上山下海,大街小巷,來去自如。

20170809_030.jpg
↑已經極為少見的骨董級的機車,一副歷經滄霜的外表,仍然老當益壯。

20170809_022.jpg
↑雲中街文創聚落,這裡早期是警察宿舍群,保留完整的木屋是日治時期的建築。現在,有文創、咖啡餐飲、黑膠音樂業者進駐,園區設計很有日本風味。

20170809_020.jpg
↑文創小店,專營乾燥花設計、製作和銷售。

20170809_021.jpg
↑黑膠音樂故事館,逛累了,進來喝杯咖啡或茶飲,聆聽黑膠唱片獨有的特殊旋律。

20170809_023.jpg
↑老木屋的雅,清玻的光影變化,很美。

20170809_024.jpg

20170809_027.jpg
↑凹凸咖啡屋,我家門前有草皮,旁邊有大樹,微風讓人陶醉,點一杯咖啡慵懶一個下午。

20170809_025.jpg
↑大壁畫,斗六涵碧樓重現。斗六傳奇人物陳林氏寶因緣際會,加上本業經營有道,在事業有成之後,透過總督府延請德國當代有名的建築師,在斗六雲林溪畔的城頂街建造豪宅,一座占地七百多坪的歐洲文藝復興時風格的建築於是誕生。不過,80年代台的彎房地產和建築業發生極大的變動,陳林氏寶後代子孫也因財務問題,放棄此華麗豪宅,拆除改建為公寓大樓。

20170809_026.jpg
↑另一家佈置具西洋風格的咖啡屋----fresh roast coffee。

20170809_039.jpg
↑二手玩具屋,原為斗六公正派出所及宿舍,縣府將2棟建築整理翻修為「二手玩具屋」,提供親子一個「二手玩具」操玩、修繕和交換的互動空間,建立兒童環保愛地球的觀念,並養成愛物惜物的習慣。

20170809_040.jpg
↑近幾年,雲林縣大舉進行閒置老屋活化再利用,鐵路倉庫、日式宿舍、舊辦公廳所,一一整修成為老少咸宜的社教藝文場所,雲林的生活幸福度急速上升。

 

20170809_033.jpg
↑行啟紀念館,日本皇太子出巡稱為「行啟」,建於1926年,是台灣當時為了紀念裕仁太子訪問台灣而建立的許多場館之一。1999年受921地震影響,建築主體嚴重損壞,於2006年修復完成。目前,做為市民藝文展示及在地生活型態活動場所。

20170809_032.jpg
↑震災後修復完成,紅磚搭配洗石牆面古意煥發,高長的木造格子窗更顯建物的雄偉。

20170809_033_1.jpg
↑大門簡潔樸拙,後院雅淨。

20170809_034_1.jpg
↑行啟紀念館旁的文創小市集,也是老建築活化再利用。頹圮的圍牆拆除後,獨留大門當作看板,也給人更廣闊的想像空間。

20170809_034_3.jpg
↑原本是警察宿舍,應是屬於家庭式住宿格局。

20170809_034_4.jpg
↑以紅磚為主要的建材,正是1950年代的建築主流,除了公家廳舍外,當時的眷村也是有著同樣的建築特色,差別是眷村大都屬一樓建築。

20170809_034.jpg
↑每逢周休這裡都有市集和文創活動。

20170809_034_2.jpg
↑紅磚黑瓦和庭院設計是台灣早期的典型建築,在現代都會高樓大廈集合式住宅群中,顯得特別高雅純淨。

20170809_038.jpg
↑斗六長老會,一百多年前初建立時是一座木造教堂,而且使用的是一間大廟重建時所拆下的舊木料。六十幾年前改建為哥德式建築,牆面皆以洗石方式處理,簡單樸素中顯著大方與莊嚴。

20170809_010.jpg
↑玫瑰天主堂,六十幾年前整建,也是以當時的主流建築方式--洗石牆面為主要工法,顯現出樸質的美感。

20170809_011.jpg
↑敞開大門隨時歡迎訪客參觀,入內享受寧靜和沐浴在主的慈愛恩典中。

20170809_014.jpg
↑每扇窗上,都有著精緻美麗的玻璃彩繪,透著外面的光線,艷麗而動人。

20170809_016.jpg
↑每一面彩繪都有一則美麗動人的故事。

20170809_012.jpg
↑莊嚴的殿堂,聖潔的氛圍,虔誠的信徒,默默的禱告,除了感恩之外,也期盼主每日的陪伴和時時的引領。

WP_20140924_10_55_16_Pro.jpg
↑來到斗六,先來個點心補充體力--番薯炊仔飯,晚上梳洗後再四處覓食。

20170809_009.jpg
↑因為是農業縣市,即使是首善的市區,也改變不了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,入夜之後,原本聲囂塵上的圓環,頓時顯為靜寂。

20170809_001.jpg
↑超過一甲子的美食名店。

20170809_003.jpg
↑今天行程到斗六結束,晚餐炒米粉和魷魚嘴羹。

20170809_002.jpg
↑色香味俱全的魷魚嘴羹,號稱斗六美食不是浪得虛名。

20170809_004.jpg
↑一般家庭料理時,魷魚嘴長相不討喜,總是被人丟棄。誰知顆顆嘴香脆清甜,啃噬時更是別有一番樂趣。

20170809_005.jpg
↑濕潤滑溜的炒米粉,佐拌的配料豐富,香氣十足。

20170809_008.jpg
↑歷經一甲子,傳承三代的老冰店。

20170809_006.jpg
↑店家擺飾簡單,賣的不是裝潢與氣氛,而是真材實料與古早美味。

20170809_007.jpg
↑招牌綜合圓仔冰

20170809_007_1.jpg
↑特色品項燒麻糬

20170809_046.jpg
↑斗六三光里,這裡是雲林的絲瓜專區,生產面積達70公頃,是台灣絲瓜重要的產區。這裡的絲瓜煮熟後不變色,與其他地區相比算是一枝獨秀。

20170809_045.jpg
↑社區入口意象--絲瓜瑪麗蓮夢露,以馬賽克製作而成的裝置藝術。

20170809_047.jpg
↑古坑綠色隧道

20170809_052.jpg
↑兩排芒果樹,高大參天,枝葉茂密蔽日,酷熱八月天休息的好地方。

20170809_054.jpg
↑每到假日,綠色隧道有各式農產市集,熱鬧萬分。平日,幾乎沒有遊客,格外的悠然恬靜。

20170809_050.jpg
↑隧道旁的蜜蜂故事館,有提供各類飲品和點心,也有銷售蜂蜜等相關產品,只是來源產地是東南亞國家。

20170809_041.jpg
↑古坑特產,山區有咖啡,平地則是柳丁等柑橘作物。

20170809_049.jpg
↑不是八月雪,而是茂谷柑穿新衣。盛夏陽光炙熱,水果也需防曬,噴灑一層碳酸鈣粉,猶如塗上防曬乳液,避免被烈日曬傷,確保果皮黃橙水嫩。

20170809_042.jpg
↑樹葡萄果園,清新自然無汙染,生產的果實想必清爽甘甜。

20170809_043.jpg
↑油桐樹培植園,藉由適時的枝葉修剪,枝幹筆直高大,是優良的建築材料。若任其自然成長,則樹形高壯,枝葉茂密,開花後就是苗栗有名的桐花。

20170809_055.jpg
↑遠看像麵條,近看似燒材,細看才知是衛生竹筷。

20170809_056.jpg
↑一家衛生筷包裝廠前,隨地而曝曬的竹筷,看來有關衛生筷的傳說是真實的,今起,外出用餐帶餐具需更加大力的宣導。

20170809_061.jpg
↑路邊香菇培育場

20170809_062.jpg
↑使用竹子搭棚架,取材容易,更能營造自然的生長環境,讓香菇快樂的成長。地上舖有軌道,平時施工和收成時的台車能方便進出。

20170809_064.jpg
↑路旁的薑園,面積雖不大,但是一片翠綠真美麗。

20170809_063.jpg
↑種植場地乾燥且日照充足,應該是準備收成老薑。

20170809_057.jpg
↑藍天下,綠山前的摩天輪,學生畢旅熱門遊樂園之一----劍湖山

20170809_058.jpg
↑經過幾段小爬坡後,來到古坑華山咖啡園區入口。

20170809_059.jpg
↑綿延7、8公里的縣道149,道路兩旁除了常見的山坡作物之外,盡是咖啡農園、民宿和庭園咖啡屋,因此有咖啡公路之美稱。

20170809_060.jpg
↑咖啡樹需要適時修剪矮化,結果時才方便採收。

20170809_065.jpg
↑咖啡樹生長條件不高,氣溫適合即能種植,路旁或田園邊陲地帶都是可利用來栽種。

20170809_066.jpg
↑古坑咖啡樹經技術控制後,已成為低矮的灌木型態。

20170809_068.jpg
↑咖啡節期間,以農學院的方式,將咖啡從種植到產製的過程,一一呈現給遊客,兼顧美食品嘗和知識增長。

20170809_073.jpg
↑農學院會場就設置在華山國小內。

20170809_067.jpg
↑傳說騎車上山,喝杯古坑黑咖啡,將化身為華山派的練氣士。

20170809_069.jpg
↑咖啡店家櫥櫃,經營商品種類多元。

20170809_070.jpg
↑虹吸式咖啡,藉由加熱下壺,由於空氣的膨脹係數較大,產生壓力將水推升至上壺中,萃取咖啡。

20170809_071.jpg
↑下壺冷卻後,壓力變小,上壺的咖啡混合液經過濾網回流到下壺,即成為香氣四溢的咖啡。

20170809_072.jpg
↑炎夏裡庭園中,一杯焦糖冰咖啡是極大的享受,$160價錢不低,但店家附的點心也不小氣。

20170809_074.jpg
↑山麓馬路邊的學校,坐擁無垠的天空和蒼翠的青山。

20170809_075.jpg
↑又是一段綠色隧道,樟樹蓊鬱成蔭,騎乘其間,可聞到樟樹散發出來的濃郁香氣。

20170810_001.jpg
↑沿著台三線向南續行,離開古坑進入嘉義縣梅山鄉,剛好銜接上個月沒能完成的嘉義行程。梅山當然也有生產梅子,但最大宗也是最重要的作物卻是高山茶。

20170810_005.jpg
↑小小山城,早期是平地進入山區的重要門戶,當時有人在路邊擺攤賣「米糕糜」,「糜」的台音和「梅」相近,這也是梅山地名的由來。境內162甲縣道是除了阿里山公路外,進入阿里山的另一條路徑,沿線道路曲折盤旋是單車路線有名的36彎。

20170810_007.jpg
↑占地6公頃,園內林木蒼翠且多樣,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花開,所以一年四季都是賞花的季節。

20170810_008.jpg
↑好大的一間特產店,茅廬屋?難不成遠古時代孔明曾來此一遊。

20170810_009.jpg
↑梅山鄉大南國小,是個以閩南為主要族群的聚落,校舍建築融入平埔族的瞭望台建築特色。

20170810_012.jpg
↑學校對面的舊時居,及時搶救回來的歷史建築。

20170810_010.jpg
↑舊時居早期是大南國小的教師舊宿舍,有著濃濃的閩南建築特色----紅磚兒牆和梁柱,搭配原木桁架結構,主牆面是竹編夾泥牆,左上近屋簷處有碩果僅存的一小片。

20170810_011.jpg
↑在工商繁忙,空屋嚴重的年代,能夠坐擁大片青山綠地和一棟清新自然的建築,應該是極大的幸福。

20170810_004.jpg
↑台3線旁馳名的豆花店。

20170810_002.jpg
↑享用一碗清涼而充滿豆香的傳統豆花,對酷暑中舟車勞累的單車旅人來說,算是莫大的幸福。

20170810_003.jpg
↑堅持傳統做法,沒有額外的添加物,價格實惠,連員工都忍不住享用起來了。

20170810_014.jpg
↑蜿蜒內山公路,來到位於竹崎的山門咖啡。

20170810_013.jpg
↑一棟蓋在水上的木屋建築,四周綠木扶疏,是消暑蔽日休閒的好地方。

20170810_014_1.jpg
↑超脫典型的建築風格,門窗格式,建築板材樣式和新舊都不一致,又像是舊建材回收拼湊再利用,卻極具自然與隨興。

20170810_014_2.jpg
從內部結構可看見,的確是舊建材再利用的建築。

20170810_014_3.jpg
↑由陳設擺飾了解,店家營造的是台灣傳統古早味的氛圍。

20170810_014_4.jpg
↑對身為5、6年級的族群而言,這些家具與擺飾應是非常熟悉與倍感親切的。

20170810_015.jpg
↑私人所屬的婚宴場所,位在山門咖啡對面,內有專為佳偶服務的禮堂和綠草如茵的喜宴場地,遊客只能遠觀。

20170810_017.jpg
↑往嘉義市路旁的一處圍牆彩繪,和牆邊綠樹搭配得非常巧妙。

20170810_018.jpg
↑嘉義市中央噴水池,圓環中的雕像會隨時代的不同而更易,目前是早期嘉義農林棒球隊投手吳明捷。雕像會360度旋轉,在燈光的照射之下,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投手投球的英姿。這裡也是嘉義市區最繁榮的區塊,圓環周邊有幾棟極具特色的歷史建築,如彰銀和一銀,還有那棵永遠修剪成鋼盔型的雀榕,也是獨樹一格。

20170810_020.jpg
↑用餐時段必定大排長龍的美食名店----林聰明砂鍋魚頭。排隊用餐不是我的興趣和專長,所以選在熱門時段過後,店家打烊前,隨時可入座用餐。

20170810_019.jpg
↑一人份沙鍋菜+魚肉$100,食材豐盛,味道鮮甜也無話可說。

Day5(20170810):嘉義→奮起湖→嘉義→新左營

20170810_021.jpg
↑昨日,阿里山森林小火車已銷售一空,原本準備兩鐵回家了,懷著碰運氣的心理一大早上網購票,在上帝眷顧恩賜之下買到了唯一的剩票,準備前往雲霧的故鄉----奮起湖。

20170810_022.jpg
↑嘉義車站往阿里山的森鐵月台。

20170810_023.jpg
↑小火車還沒駛來,有人期盼遠望,有人則靜靜等候。

20170810_024.jpg
↑第八代的機車頭,這是火車的動力來源,位於列車最後方,以推送方式讓列車前行。

 

 

20170810_027.jpg
↑ 聯控列車駕駛室,森鐵於2006年啟用聯控列車,控制平台由原先在後方推動的機車頭,轉移至列車最前方車廂的駕駛室。引擎動力、變速、煞車等,都在這駕駛室內完成,而且列車司機的視野更遼闊,如果前方有狀況,可以馬上「遠端搖控」後方的機車頭,控制全列車的運轉,大大提升火車行駛間的安全。

20170810_025.jpg
↑車廂外部採行森林彩繪,列車行駛中,像是一座移動中的森林。

20170810_026.jpg
↑與日本大井川鐵路締結為姊妹的紀念標誌,目前,阿里山森鐵與外國締結的姊妹鐵路共有7條。

20170810_029.jpg
↑列車停靠的第二站----竹崎,上個月騎車來此也是買不到票,所幸旅遊親水公園。

20170810_030.jpg
↑從駕駛室望向前方,沿路霧氣氤氳。

20170810_031.jpg
↑火車慢駛,越過小山,穿過小橋。

20170810_032.jpg
↑平地市區豔陽酷熱,山上卻籠罩在雲霧當中,陣陣涼意,適合避暑。

20170810_033.jpg
↑阿里山森鐵沿線,有多條步道路線,三不五時可見遊客來此休閒散步旅遊,也有些是攜家帶眷。

20170810_034.jpg
↑由於1999年921地震對台灣地層的破壞,加上2009年88水災的摧殘,森鐵奮起湖到阿里山段破壞嚴重,正在修護當中,所以通車終點站就在奮起湖站,若要前進到阿里山,必須在此轉搭公路運輸。

20170810_040.jpg
↑老火車一路蜿蜒,猛力攀爬,把滿載的旅客送到目的地後,就是短暫的休息時間。

20170810_037.jpg
↑火車用看的才美,不管是行駛中動態的美,或是場站中靜態的美,都必須從外部才能欣賞得到。

20170810_038.jpg
↑短暫的拍照喧鬧聲,隨著旅客前往各景點之後,終得一段靜謐的時間,好好歇息,等待再一次的啟行。

20170810_036.jpg
↑奮起湖,別名雲霧之鄉,屋後山林都以隱匿霧嵐當中。

20170810_042.jpg
↑出了火車站,立時陷入老街商圈。

20170810_041.jpg
↑生生的山葵,磨一磨就是新鮮的哇沙米,喜歡生魚片的人買一根吧!

20170810_043.jpg
↑愛玉和山粉圓是阿里山的特產,這裡的愛玉都是野生的,而山粉圓則是山香草的種子。

20170810_044.jpg
↑既然是老街,就不能少了這一味----古早味糕餅。

20170810_045.jpg
↑不多見的樹番茄,味道酸甜,類似芒果,相關農業單位組織正在推廣當中。

20170810_047.jpg
↑在外旅遊,飲食作息較隨性,午餐時間已過多時,街上覓食的遊客仍然絡繹不絕。

20170810_046.jpg
↑山區房舍依地勢而築,這家餐停一樓餐區比路面還低,好似在來往行人的腳邊用餐,真是奇特。

20170810_048.jpg
↑傳統鐵路便當,金屬便當盒盛裝。

20170810_049.jpg
↑古早味排骨與雞排。

20170810_061.jpg
↑這店家不在老街哩,相對的也比較清幽,視野也開闊。

20170810_050.jpg
↑老街是有歷史的木結構建築,在山區雲霧繚繞寒意陣陣中,倍感溫暖。

20170810_053.jpg
↑木屋、三角屋頂和小小斜坡,山區特有的景觀,雲霧中格外靜謐。

20170810_052.jpg
↑與自然共舞就是美,誰說一定要高級房車和華廈。

20170810_054.jpg
↑西部都會頂樓鐵皮屋,雜亂醜陋引人詬病。山青水綠白霧的奮起湖,綴點著紅紅鐵皮,卻格外的美麗。

20170810_060.jpg

20170810_051.jpg
↑現代人的思維,基於方便與一勞永逸,高大的建築物因應而生,只不過,厚實的水泥牆壁也同時把大自然的氣息阻隔在外。

20170810_055.jpg
↑列車好似即將進入未知的時光隧道。

20170810_056.jpg
↑阿里山森鐵就在這迷濛山中蜿蜒行駛,時而現蹤,時而躲藏在濃霧中。

20170810_057.jpg
↑鐵道的魅力無窮,遊客總忍不住散步其中。

20170810_058.jpg

20170810_062.jpg
↑愛玉伯老店家,也是老木屋。

20170810_063.jpg
↑旅遊奮起幽境,請放慢腳步,讓大自然洗淨一身塵囂。吃美食也不必匆忙,坐下來慢慢品嘗。

20170810_064.jpg
↑這裡沒有高級的建材,也沒有豪華的設備,簡簡單單幾張木桌椅,迎來滿簾的自然美景。

20170810_065.jpg
↑外觀狀似芒果,其實是愛玉子。

20170810_066.jpg
↑一棵愛玉子攀附在高大喬木上,依勢成長。

20170810_067.jpg
↑阿里山山區,愛玉子樹木隨處可見,這棵盤根交錯,根部長滿耐陰植物,讓庭院美化不少。

20170810_068.jpg
↑連綿數棵,成為屋前自然的屏障。

20170810_069.jpg
↑這棵,讓鋼硬單調的鐵皮走道,增添生氣,也柔和許多。

20170810_070.jpg
↑如此蒼翠綠世界,何來惱人的空汙。

20170810_071.jpg
↑自然成長的杉木,筆直參天,漫步其間,大口大口地吸取芬多精。

20170810_072.jpg
↑與這些樹木相比,人類稍嫌渺小一些。

20170810_074.jpg
↑環境清新,隨遇而安,也是一個世外桃源。

20170810_075.jpg
↑林木採伐時期,林務局的作業工廠,目前是林業文物展示場。

20170810_076.jpg
↑山居生活應該是不少現代人的夢想。

20170810_077.jpg
↑到阿里山的大眾運輸工具,除了森鐵之外,嘉義客運台灣好行也是選項之一,尤其,奮起湖--阿里山仍處修護當中,停駛期間,這也是唯一的選擇。

20170810_035.jpg
↑由阿里山公路轉進奮起湖的公車班次不多,假日也常有一票難求的現象。變通的方法是,購買站票下到石槕,再轉搭阿里山公路主線的班車,這路線的班次很多,不怕沒票回不了嘉義。

20170810_078.jpg
↑早上幸運買到上山的森鐵票,沒有下山回程票,火車開走了,準備搭台灣好行公車回嘉義嘍!

20170810_079.jpg
↑台灣好行,旅遊阿里山的好夥伴。

20170810_080.jpg
↑下山後,兩鐵回高雄。

20170810_081.jpg
↑台鐵微笑列車到站,帶著微微的笑容上車,欣喜著5天的雲林小旅行順利達陣。

上一篇:雲林小旅行-1【繼續閱讀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阿斌哥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斌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