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習慣了一個人的旅行,也喜歡上了旅途中走走停停的自在.........

戇鳥煎日頭--201708雲林小旅行--之1

20170808_006.jpg
一篇旅遊紀錄,從酷熱的仲夏寫到寒風刺骨的冬季,終於完成,不誇張,距旅遊結束日才剛好五個月而已。雲林縣,台灣農業生產的大本營,輸出的農產品質和數量都是全國之最,堪稱台灣的農產首都。2009年縣政府推動的農業首都發展計畫,讓雲林脫胎換骨,破除了一般人對雲林的陳舊印象,使農業不再是落伍的行業,而雲林也不再是個沒品味的地方。經過多年縣民的共同努力,去蕪與創新之後,農業活動也成為雲林特有的生活樣式,它是一種符合人性,讓人可以很自在,雖不能很富足但卻能讓人滿足的生活方式。未來,預期台鐵支線興建及糖鐵五分車復駛,將促進觀光將快速發展,多元的農業觀光大縣,指日可待。

Day1(20170806):台鐵新左營→斗南→大埤→土庫→元長→北港

20170806_001.jpg
↑依循習慣的旅遊方式,兩鐵班車出發。

20170806_002.jpg
↑也跟往常一樣只有我一部單車,又包車了。

20170806_003.jpg
↑首站斗南,這是雲林「雙鐵一纜」計畫虎尾支線的東側起始站,屆時五分車將復駛,並負起串聯台鐵和高鐵兩站的重責大任。以後來雲林,就可以搭小火車一覽美麗的農業風光。

20170806_004.jpg
↑宮殿式的建築,融合了西洋和日本傳統建築風格。木板桁樑與屋頂,洗石的圓柱,造型簡潔。

20170806_018.jpg
↑宜蘭車站有飛天火車,斗南車站則有衝天五分車。

20170806_008.jpg
↑車站旁的他里霧文化園區,他里霧是斗南的舊稱,是以台灣平埔原住民洪雅族的他里霧社音譯而來。這裡是閒置40餘年的鐵道倉庫, 經由雲林縣政府整修活化,打造為雲林在地文史、文創、閱讀、旅遊、環境學習的基地。

20170806_007.jpg
↑園區內有老倉庫、生態池、步道,晨昏散步的好地方。

20170806_011.jpg

20170806_009.jpg
↑環境教育館,旨在推廣生態環保概念, 並且針對雲林地區的農作物、氣候、地層下陷等各種自然問題,都有簡單易懂的說明。

20170806_009_1.jpg
↑館內以靜態展示和多媒體動畫,彰顯環境保護的重要。

20170806_010.jpg
↑因館內設有68個座位,所以取名為68電影館。開館時間為周三至周日,裡面能免費欣賞各種主題電影,有國片、紀錄片、短片、獨立製片、雲林在地等不同類型影片,從動態影像中可以認識多元創作及在地文化。每月有不同的播放片單和播放時間場次,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可搭火車來欣賞。

20170806_010_1.jpg
↑座位不多,優閒午後來場不一樣的電影,享受喔!

20170806_012.jpg
↑對文字沒多大興趣的大小朋友,這一館很適合來,漫畫看到飽,還有卡通動畫放映。

20170806_012_1.jpg
↑閱讀環境舒適,原來看漫畫也可以這麼雅靜。

20170806_012_3.jpg
↑紅極一時的系列漫畫

20170806_012_2.jpg
↑看久眼睛疲累了,到入口欣賞戶外的火車,鬆弛神經。

20170806_013.jpg
↑裡面有數以萬計的繪本藏書,是假日親子休閒的好地方。

20170806_014.jpg
↑設計新穎的洞洞式鞋櫃。

20170806_015.jpg
↑園區雖不大,但令人流連忘返,逛累了可在室外屋簷與大樹下休息。

20170806_017.jpg
↑這兩位愛書的小弟弟就來此等候,迫不急待地想早點進入閱覽。

20170806_013_1.jpg
↑雖是歷史老屋整修而成,內部空間設計卻是充滿現代流行感。

20170806_006.jpg
↑美學館內展示斗南相關的歷史資訊和當代創作作品。

20170806_006_1.jpg
↑展示斗南發展歷史

20170806_006_2.jpg
↑雲林學子的美術作品

20170806_006_3.jpg
↑老建築,歷經百年的歲月,結構依然完好。

20170806_005.jpg
↑早晨街上來往車輛不多,老式建築仍訴說著,這裡也曾經繁華過。

20170806_020.jpg
↑來自嘉義飄香50年的古早味。

20170806_019.jpg
↑米糕和味噌湯是今天的早餐。

20170806_021.jpg
↑米糕沒有多餘的調味,吃得到濃濃的米香味。

20170806_022.jpg
↑腳踏實地的年輕人,負責做碗粿,不久之後就要傳承接手事業了。

20170806_077.jpg
↑雲林是布袋戲的故鄉,這裡是斗南炎卿戲偶文創園區,區內戲偶有傳統掌中戲偶、電視表演戲偶,也有Q版的創新戲偶。

20170806_026.jpg
↑傳統掌中戲偶偶體較小,造型多屬傳說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。

20170806_027.jpg

20170806_032.jpg
↑戲偶雖小,但仍然製作得相當細膩精緻,所以價錢不斐。

20170806_033.jpg

20170806_034.jpg
↑手工彩繪精緻無比。

20170806_045.jpg
↑也有螢光塗裝的戲偶,提升了夜間演出的能見度。

20170806_023.jpg
↑70年代霹靂布袋戲時期的人物-黑白郎君,屬於大型的戲偶,加入各種聲光特效,拍攝後經由電視播出。

20170806_024.jpg
↑黃俊雄布袋戲已分成霹靂與天地兩大門派,唯師出同門,皆受歡迎。系列中的戲偶,尊尊珍貴,必須以玻璃櫃保護展示。

20170806_025.jpg
↑霹靂系列中的人物-素還真。

20170806_038.jpg
↑布袋戲偶,除偶頭雕刻造型細緻外,偶服也因角色而有不同的設計與製作,如此才能展現出戲偶本身角色的特性。

20170806_068.jpg

20170806_058.jpg
↑中國古代四大美女,不同的服裝設計,彰顯其獨特個性。

20170806_060.jpg
↑春夏秋冬以不同顏色的偶服表現。

金木水火土.jpg
↑五形-金木水火土

20170806_061.jpg
↑偶服裁織細緻

20170806_064.jpg
↑雲州大儒俠史艷文

20170806_052.jpg
↑園區成立時的代表作品,特別命名為圓滿,意味著終於完成了炎卿師傅創立園區的心願。

20170806_062.jpg
↑霍元甲,為發揚武術文化,創立了精武體操會(後更名為精武體育會),但卻英年早逝。

20170806_069.jpg
↑最迷你的戲偶,身長約10公分。

20170806_070.jpg
↑最大戲偶,身長約250公分。

20170806_047.jpg
↑也有阿扁總統的戲偶造型

20170806_044.jpg
↑一尊完整的布袋戲偶,分成偶頭、偶身、偶服和偶帽四部分。

20170806_039.jpg
↑展示館內的戲偶製作過程說明

20170806_074.jpg
↑初胚

20170806_072.jpg
↑細刻

20170806_073.jpg
↑噴漆與琢磨

20170806_071.jpg
↑各要經過三次琢磨和噴漆的過程,完成了底漆塗裝,準備進入最後的彩繪階段。

20170806_075.jpg
↑配件與偶服工作室

20170806_076.jpg
↑場景看似雜亂,卻能縫製出精緻的服裝和配件。

20170806_049.jpg
↑掌中與布袋戲的演進說明

20170806_050.jpg
↑戲曲中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、雜各角色的特性介紹。

20170806_051.jpg
↑生旦淨末丑之外的角色統稱雜

20170806_040.jpg
↑偶服介紹

20170806_041.jpg
↑偶帽的製作過程

20170806_042.jpg
↑配件介紹

20170806_028.jpg
↑展售部有各式產品販售,價格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,記得挑選一尊那一年我們的布袋戲回家做紀念,門票可抵用喔。

20170806_036.jpg

20170806_084_1.jpg
↑大埤鄉的酸菜產量約占全國的85%,所以有酸菜的故鄉封號。

20170806_084_3.jpg
↑這是傳統醃製酸菜的大木桶,約有一層樓高,醃製酸菜時,一層芥菜一層鹽,最上層則以大石塊鎮壓,最後蓋上保護的雨布。

20170806_084.jpg
↑製作酸菜可說是這裡的生活文化,特設立了酸菜館供遊客參觀。

20170806_084_2.jpg
↑酸菜是用芥菜醃製而成,館內特別介紹了芥菜的生長過程。

20170806_084_4.jpg
↑酸菜是台灣菜餚中獨特的配料,讓食物更添美味。

20170806_081.jpg
↑這裡是大埤鄉市中心的街道,有著農業鄉鎮的街景特色,建物純樸,車輛往來不多的街道相當乾淨。

20170806_082.jpg
↑市中心的圓環,圓環是仿酸菜的造型,這裡算是大埤鄉的黃金蛋黃區塊。

20170806_079.jpg
↑由於是酸菜的產製重地,家戶門口可見大型的酸菜製作池,這種池也有別於傳統的大型製作木桶,可避免鹽鹼四溢汙染農田土地的情形。

20170806_083.jpg
↑也有設在農田旁,這樣就地取材較方便。酸菜製作期是每年的12月,約隔年1、2月完成,所以目前池內空蕩,有的累積了滿滿的雨水。

20170806_085.jpg
↑酸菜池和小捷安的對比。池深與高約有3、4公尺,體積真是龐大,旁邊的大石塊製作酸菜時作為鎮壓作用的。

20170806_088.jpg
↑偶爾也有非產期的成品,一桶桶排列整齊,等候運送到市場。

20170806_089.jpg
↑也有方形池,只是製作池周邊環境雜亂,池內也積滿各種不同顏色的水,令人作噁,很難將它和美味的酸菜連結在一起。

20170806_090.jpg

20170806_086.jpg
↑土庫鴨場,炎炎夏日,有遮陰處,也有泳池戲水。

20170806_087.jpg
↑有的鴨鴨住在上層套房,而且體態特別肥壯,他們是負責下蛋繁衍下一代的種鴨。

20170806_078.jpg
↑也有放養田間的紅面番鴨,長成後即為餐桌上的美食薑母鴨。

20170806_080.jpg

20170806_094_1.jpg
↑土庫處處有鴨子養殖場,所以鴨肉麵線也成了街上的知名小吃。這是位在中山路的老店鴨肉麵線。

20170806_094.jpg
↑這碗鴨肉軟嫩清甜,沒有太濃的中藥味。另外,熱門的米血早已販售一空。

20170806_094_2.jpg
↑古早味雙糕潤,位於土庫中山路上。雙糕潤也是屏東東港的特色小吃,感覺上食材內容是一樣的,只是成品的樣式略有不同,東港的是長條狀,這裡的是塊狀。

20170806_094_3.jpg
↑雙糕潤顧名思意,是用糯米做成兩層的米糕,再將配料夾在其中。

20170806_117.jpg
↑土庫圓環,圓環是早期鄉鎮傳統的市區街道規劃方式,四通八達的道路匯聚於此,也發展成繁榮的市容。

20170806_097.jpg
↑因著都市發展需要,道路興建或拓寬,使得Y字型的道路在早期的都市中經常可見。

20170806_095.jpg
↑這是個有歷史的商業古鎮,街上老屋處處可見,而且保留完整。傳說,陰雨天滿街泥濘,往來行人黃土沾滿衣褲,被稱作土褲庄,後更名為土庫。

20170806_096.jpg
↑老屋雖已改建,但隱約可見蘊藏其中的老故事。

20170806_103.jpg
↑老屋整建,不同程度和方式,有著不同的視覺感受。

20170806_104.jpg
↑屋前庭院增建方式,也融入主建物的風格。

20170806_105.jpg
↑原汁原味的紅磚黑瓦老宅,正面木窗、洗石牆面、美觀女牆。

20170806_106.jpg

20170806_107.jpg
↑深窗、壁磚牆面、堂號的女牆美化,散發樸實穩重的建築風格。

20170806_108.jpg
↑振吉醫院,雖已人去樓空,仍不失其小巧精美。

20170806_109.jpg
↑現代與傳統的對比。

20170806_110.jpg
↑第一市場附近,一眼望去盡是有歷史的老屋,電桿上還有鄉間常見的放送頭。

20170806_111.jpg
↑美麗的鐵窗花和木櫺窗戶,早期大戶人家的豪宅。

20170806_112.jpg
↑又是一棟老屋、一位老者、經營著老行業,手繪古樸的老招牌,依舊強有力的吸引路人眼光。

20170806_113.jpg
↑典型的水藍色調木窗,還有水泥塑造的店家招牌,輕輕訴說這裡的昔日風華。

20170806_114.jpg
↑老建築隱藏著曾經風光過的老故事。

20170806_115.jpg

20170806_116.jpg
↑隨著產業的更替和人口的遷移,老屋人去樓空紛紛出售,購入者若不重視文化財產,一棟棟的歷史老屋,將一一的消失。

20170806_098.jpg
↑日式老屋重現新的生命力,成了親子共讀的土庫故事屋。

20170806_099.jpg
↑土庫消防小隊瞭望塔,是早期消防瞭望設施,目前列為歷史建築。

20170806_100.jpg
↑土庫教會,靠著神蹟建立的教會,因道路的拓寬,使公園預定地邊更為建築用地,才得以建築此棟美觀的教堂。

20170806_101.jpg
↑主堂建立於1964年,鏤空水泥磚圍牆,洗石地面,60年代典雅的建築風格保留完整。

20170806_102.jpg
↑歷史的見證----古鐘,此棟是多功能教室,開放社區或外來社青團體使用。

20170806_091.jpg
↑雖是古老商鎮,卻有著現代化建築樣式的學校。

20170806_092.jpg
↑學校圍牆鑲嵌著學生的燒陶作品。

20170806_093.jpg
↑對社區的介紹地圖,是用馬賽克拼貼而成,簡直是個馬賽克學校。

20170806_118.jpg
↑元長鄉鹿北社區,早期野鹿經常出沒,也有許多人家豢養鹿群,舊名為鹿寮,社區內有許多以鹿為造型的意象圖。

20170806_119.jpg
↑社區發展協會在大榕樹下所開闢的自然教室,做為社區舉辦活的動場所和外來遊客休憩之處。

20170806_120.jpg
↑鹿北社區居民以閩南人為主要族群,社區內建築以具閩南特色的黑瓦磚屋為主。

20170806_121.jpg
↑在這裡老屋改建的家戶不多,約略有九成仍保留原來建築的樣貌,三合院一家連著一家,是個十足的閩南村落。

20170806_122.jpg
↑這類磚屋已日漸稀少。

20170806_123.jpg
↑巷弄整齊且潔淨是一大特色。

20170806_134.jpg
↑紅磚老厝,綠樹成蔭,藍天明淨,搭配得如此巧妙,閑居的好地方。

20170806_124.jpg
↑聖家天主堂,宣教工作開始於1890年,目前使用中的聖堂籌建於1957年,並於2000年做小部分整修。聖堂是具有一甲子年歲的建築,而開教逾百年更是教化人民無數。

20170806_125.jpg
↑聖堂主體建築,尖頂鐘塔,立面設計有拱型窗戶及圓柱,壁面則是洗石工法,屬於回歸樸拙的另一形式的哥德式建築。

20170806_126.jpg
↑三面立牆成排的拱型窗戶,高且寬,不但有充足自然照明,還能營造神秘的光影變化。

20170806_129.jpg

20170806_128.jpg
↑聖堂內的告解室,左為懺悔人告解處,右為神父聆聽處。

20170806_127.jpg
↑告解室內的悔改經文,是台語版的喔。

20170806_130.jpg
↑聖堂兩側的多功能房舍,融合了社區傳統建築風格,也是黑瓦與磚牆。

20170806_131.jpg
↑這是社區中常見的鹿形雨撲滿,收集屋簷漏下的雨水,作為清洗和澆灌用途,非常有環保概念的設計。

20170806_139.jpg
↑元長基督長老教會也很有特色,雖然位居小巷弄內,卻也是一間壯觀的木建築教堂。

20170806_133.jpg
↑新生國小鹿北分班,隱匿在一群民宅之中,只有一到三年級,學生數也是個位數,四到六年級學生則必需前往本校就讀。

20170806_132.jpg
↑元長是台灣花生生產的重鎮,最有名的是黑金剛花生。由於採收期剛過,田地正處休養期,這位阿婆正手剝花生,準備作為播種的種子。

20170806_137.jpg
↑休養中的田地,遠處為小小的一片落羽松林。

20170806_138.jpg
↑農家開著機具給田地施肥中,圓錐形內裝滿了肥料,肥料會隨著機具移動,而由車後右下方的圓筒均勻地飛撒入田,讓施肥變成一件輕省的工作。

20170806_135.jpg
↑較早播種的花生田,已經植株茂密,日漸茁壯中。

20170807_099.jpg
↑也有較慢播種而晚生的花生,正在採收中。

20170807_100.jpg
↑花生採收機器能快速將花生果實與植株分開,而且立即裝袋,大大減輕農人的體力負擔。

20170807_101.jpg
↑機器雖方便,但邊陲地方也有遺漏的,這就需要人工作收拾了。

20170807_102.jpg
↑開機具的是個美麗大方的女生,算是農村的巾幗英雄,看我拍照,特地停車擺姿勢讓我拍攝。

20170807_096.jpg
↑曬花生就在田邊,算是方便,不過需要隨時留意天候變化,免得大雨淋壞了花生。

20170807_097.jpg
↑滿地花生,顆顆皆辛苦。

20170807_098.jpg
↑旁邊田地已開始播種,依然是勤快的農婦擔當此工作,真不知雲林的男人哪兒去了耶!

20170806_136.jpg
↑花生故鄉的另一種行業,一片整潔乾淨的布袋蓮,生氣盎然,趨前一看,隨即陣陣水中跳躍聲,原來是青蛙養殖場。這樣的養殖場和髒亂的傳統牛蛙養殖場真有天壤之別,想必這能生產衛生健康又美味的食材,所以,建立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真的非常重要。

Day2(20170807):北港→水林→四湖→東勢→褒忠→虎尾

20170807_002.jpg
↑北港位處北港溪北岸,北港溪淤塞改道前是個繁忙的河港,所以發展成為雲林三大都會市鎮之一。如今港口貿易不再,但自然環境優越,進而發展成為農業重鎮。

20170807_003.jpg
↑北港是雲林也是台灣重要的傳統宗教中心,轄內廟宇一間比一間大。

20170807_064.jpg
↑也是一宗「請不動的媽祖」傳說,所以在此建廟供俸。

20170807_046.jpg
↑占地廣大,宮內祀奉媽祖和其他許多的神祇。

20170807_014.jpg
↑1905年地震嚴重損毀後重修,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,訂為國家二級古蹟。

20170807_016.jpg
↑精雕細琢,所費不眥。

20170807_011.jpg
↑認捐修廟經費者,雋刻姓名於圍牆柱上紀念。

20170807_013.jpg
↑也有遠從屏東而來的信徒捐款。

20170807_004.jpg
↑北港長老教會,在傳統宗教興盛的地域,且遭地方人士百般干擾的地方,建立了一間屬神光榮的教會。上帝說,我要在曠野中開道路,沙漠中開江河。1945年租借的菜姑厝終變成神聖的教堂,而多名佛教徒也蒙召變成基督徒。

20170807_005.jpg
↑十字架的光芒,多少困難有祢攜手度過,多少抉擇有祢引領走過。

20170807_033.jpg
↑北港工藝坊,有多元的在地文創展示。

20170807_030.jpg
↑在歷史街區入口有北港歷史大事記

20170807_031.jpg
↑既是歷史街區,所以老屋隨處可見。上有屋簷,下有通風氣窗,有智慧的養生環保木屋。

20170807_039.jpg
↑在早期,住家門口都用簡單的一塊板子,告訴外人勿進。

20170807_045.jpg
↑老屋彩繪,引人思古幽情。

20170807_028.jpg
↑石板道路上鑲嵌著北港相關的陶板藝品。

20170807_029.jpg
↑老屋點裝著現代藝術創作。

20170807_034.jpg
↑走在老街為自己來祈個福吧!

20170807_032.jpg
↑有些街屋已翻新,仍不失其幽靜。

20170807_038.jpg
↑北港甕牆,原為北港巨商宅第的圍牆,因地震毀壞,經修復後的一部份圍牆。

20170807_040.jpg

20170807_037.jpg
↑紅磚和酒甕原是用來壓船艙用的,商家將它用來築城圍牆,期盼後人能緬懷祖先創業維艱。

20170807_035.jpg
↑屋子後院還擺放一個約一層樓高的大甕,算是裝置藝術品。

20170807_025.jpg
↑這位醫生把自家的診所變森林了。

20170807_041.jpg
↑老市街內歷經歲月洗鍊的古樸住家。

20170807_069.jpg
↑盛極一時的大復戲院,正面階梯式半圓形設計,紅磚立牆和洗石曲折有致的線條,造型古樸典雅。

20170807_065.jpg
↑跟其他老戲院一樣有著相同的宿命,抵擋不了時代潮流衝擊,歇業已久。但建築保持完整,並且無償提供給公部門或社區藝文團體使用。

20170807_066.jpg
↑義民路的成排老建築,比起熱鬧的中山路老街,少了招牌和商業設備的干擾,更能清楚觀察和欣賞老屋之美。

20170807_068.jpg
↑傳統的亭仔腳,洗石柱子和木造天花板,原汁原味。

20170807_067.jpg
↑二樓女牆造型優雅,施作工法也具特色。

20170807_070.jpg
↑老街、老屋、老行業,不富足卻能滿足,悠然自在。

20170807_071.jpg
↑北港客運站,也是一棟有歷史的建築。比起現代建築大量採用機器和精緻的建材,還是這種一磚一瓦、砌石雕窗純然手工的建築親切近人。

20170807_056.jpg
↑水道頭,日本稱自來水為水道水,這是日治時期建立的北港淨水廠,取一旁北港溪的溪水,經沉澱、過濾、消毒後,藉由幫浦運送到水塔,在書送到家家戶戶使用。

20170807_057.jpg
↑水塔分為三層,上層為圓柱形的儲水塔,一、二層為10角建築,原本為中空樓層,1962年增建牆面成為室內空間,作為辦公廳室,目前則為遊客中心,提供各種旅遊資訊。

20170807_058.jpg
↑古色古香的拱型大門和木格窗。

20170807_059.jpg
↑三層水塔在當時已是北港最高建築,利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,配水給轄區住戶。

20170807_060.jpg
↑早期紅磚瓦屋建築,美麗典雅大方。

20170807_061.jpg

20170807_048.jpg
↑北港觀光大橋,2002年完工,外觀是三孔鋼構拱形橋,每孔有黃色鋼索懸掛,屬於提籃式建築工法。

20170807_049.jpg
↑藍天下像一條紅色巨龍,跨越北港溪聯結北港和新港兩大傳統宗教信仰中心。

20170807_054.jpg
↑北港牛墟,早期農業時期,農民會每月定期數次在此進行牛隻、農業五金、機具和農產品交易。規模浩大,人聲鼎沸。但隨著農耕方式現代化,市集也隨之式微而沒落。

20170807_055.jpg
↑目前牛墟已經沒有牛隻交易,取而代之的是市集,前奇百怪,什麼都有什麼都賣,農產、園藝、禽畜、五金、服飾、音樂、書籍、老件,吃喝玩樂樣樣皆有,而且三天一市,每旬的3、6、9日,市集熱情開市。

20170807_020.jpg
↑中山路老街,北港傳統美食品嘗和伴手禮採購的大本營。

20170807_021.jpg
↑傳統台灣味糕餅是這裡的名產,糕餅店三步一家五步一店。

20170807_008.jpg
↑形式多種,口味多樣的台灣餅,令人垂涎三尺。

20170807_022.jpg
↑除了糕餅之外,還有其他樣式的古早味食品。

20170807_023.jpg
↑這家完全沒裝潢的老厝,一位老阿嬤,堅持傳統手工作法,獨賣麻栳。

20170807_024.jpg
↑也有台灣各地的農特產品販售。

20170807_043.jpg
↑老巷弄裡知名的北港飴店家。

20170807_042.jpg
↑一大早老師傅輕裝便服開始工作,純手工淘米磨漿製作北港飴。

20170807_044.jpg
↑不見各種機器,真正純手工製作。

20170807_052.jpg
↑北港也是有名的食用油產地,胡麻油、白麻油、花生油和苦茶油是這裡的特產。

20170807_053.jpg
↑製油廠有的位在熱鬧市街,有的則隱身在小巷弄中,而且標榜著自家獨特的製作方式。

20170807_051.jpg

20170807_050.jpg

20170807_063.jpg
↑門口陳列各種油品,等候內行識貨的人來採購。

20170807_062.jpg
↑店家門口擺設的油品壓制機器。

20170807_026.jpg
↑逛老街的同時,品嘗傳統美食小吃也是必然的。

20170807_006.jpg
↑爌肉飯和土魠魚羹。

20170807_007.jpg
↑北港土魠魚羹有別於台南,台南是裹粉油炸,呈現金黃色澤,北港是裹粉蒸煮,所以呈現的是白色。

20170807_009.jpg
↑北港麵線糊、肉燥飯、肉羹,乍看之下少了誘人的色澤,但入口後香氣十足,味蕾都為之一振。

20170807_089.jpg
↑水林鄉舊稱為水燦林,文史牆上的史詩,描述水林鄉開墾的歷程,自明末富商顏思齊渡海來此屯墾,歷經鄭芝龍、清朝、日治時期,及至今日的艱辛過程。

20170807_084.jpg
↑水林是台灣重要的蕃薯產地,特產是57號蕃薯。

20170807_090.jpg
↑藍天烈日下,一群農婦正為廣闊的蕃薯田插下新苗。雲林的婦女同胞能幹耐操,為花生播種的是婦女,開收割機的是婦女,今日種地瓜的又是婦女!

20170807_088.jpg
↑水林特產是蕃薯,公車站也以蕃薯作為彩繪的圖騰。

20170807_086.jpg
↑蔦松國小校園綠與白的色系設計,也是蕃薯綠葉與白花的概念。

20170807_087.jpg
↑原本販售蕃薯相關產品的蕃薯會社,現已成為在地子弟回鄉服務的診療站。印象中,在花蓮水璉部落也有這麼一位學成的醫師,定期回鄉服務在地父老親友。

20170807_085.jpg
↑一間用鄉間老屋裝修而成的食堂,今日公休(也可能歇業)。

20170807_072.jpg
↑整個村落家家戶戶使用水壺造型的門牌,直覺是在告訴遊客,歡迎近來奉茶。

20170807_073.jpg
↑台灣碩果僅存的純手工製造吉他。吉他職人陳先生秉持對吉他的熱愛,和追求高品質、好音色的理念,在水林深耕30載,雖歷經了景氣蕭條和中國低價品衝擊,仍然屹立不搖。

20170807_074.jpg
↑這是水林鄉的吉祥物,契合農村特色,用類似花盆的材料組裝而成,在主要街道和村落入口,都可以見到他。

20170807_076.jpg
↑入口展示的吉他和弦琴,彩繪精緻,極有特色。

20170807_077.jpg
↑儲存室頂上和地面,掛滿吉他成品和半成品。

20170807_078.jpg
↑工作室

20170807_079.jpg
↑彩繪版的琴面,有的優雅含蓄,有的色彩奔放吸睛。

20170807_080.jpg

20170807_081.jpg
↑素面琴版則顯穩重大方。

20170807_082.jpg
↑一位嬤嬤帶小孩來選購烏克麗麗,老闆親切的為他們介紹各種產品。

20170807_083.jpg
↑順便做現場教學,告訴小朋友怎樣才能彈出悅耳好聽的音色。

20170807_091.jpg
↑四湖文生高中,1965年天主教創辦的學校,成立目的在於培育偏鄉學子。校地是鄉公所提供,地上校舍及資產則由教會籌備。

20170807_092.jpg
↑稱雲林為台灣船同宗教信仰中心不為過,沿路所見廟宇建體龐大,且占地寬廣。

20170807_093.jpg
↑東勢鄉已接近海邊,地質適合栽種西瓜,時節進入產期,田中西瓜已成熟,翠綠大又甜。

20170807_094.jpg
↑雖已過中午,陽光依然炙熱,晴空萬里,農人漫步田中來回為農地施肥。孤寂的身影,幾許人知悉其中的辛苦。

20170807_095.jpg
↑東勢長老教會,於1960年在教友捐贈的土地上建立的教堂,是典型的農村小教堂,整體造型簡單卻不失其典雅與莊嚴。

20170807_103.jpg
↑來到褒忠市區,準備經由土庫前往虎尾。

20170807_104.jpg
↑農業市鎮因人口外流急速,市區昔日繁華景象不再,豪宅也人去樓空,但隱約散發出昔日風華,兒牆上的綠樹和植栽更添古意。

20170807_105.jpg
↑漫漫158縣道上,除了農園景象外,見不到幾戶人家。真的如招牌所述說,除了這,真是前無村後無店。

20170807_106.jpg
↑甘蔗姿態優雅,迎風搖影。

20170807_107.jpg
↑成排或叢生,不扶自直。

20170807_108.jpg
↑除了紅甘蔗,還有製糖專用的白甘蔗,株株健壯茂盛,彰顯農戶的用心。

下一篇:雲林小旅行-2(含森鐵奮起湖)【繼續閱讀】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阿斌哥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斌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