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習慣了一個人的旅行,也喜歡上了旅途中走走停停的自在.........

戇鳥煎日頭--201608花東小旅行--之2,<靜浦-港口-台11-新社-水蓮-花蓮市-吉安-縣道197南段>

20160810_001.JPG
↑清早,太平洋上的太陽已升起,大地和天空再次綻放光芒。山嵐未散,近在眼前,有如置身於仙境。

20160810_002.JPG
↑早起的太陽,在民宿身上留下美麗的光影。

20160810_003.JPG

20160810_041.JPG
↑奚卜蘭島,這座小島位於秀姑巒溪口中央,有如獅口含球,漢人稱它為獅球嶼,阿美族人則稱它為「奚卜蘭島」。 河水由島的南北兩側,奔流入海。

20160810_008.JPG
↑秀姑巒溪的溪水奔流而下,在溪口遇見滾滾而來的海浪,在互不相讓的清況下,產生迴盪不去的洄瀾現象。

20160810_010.JPG

20160810_042.JPG
↑溪口除景色優美外,生態物產也極為豐富。在出海口可以捕捉洄游生物,在潮間帶間採集貝類、海菜,在海裏潛水抓魚,在岸邊坡地種植、打獵或牧養牛羊。

20160810_044.JPG
↑美麗清新的小村落。

20160810_009.JPG
↑台灣原住民的發展史和太陽有著莫大的淵源,阿美族當然也不例外,而靜埔村更有太陽的部落之稱。廣場、路面、裝置藝術以及商店標誌,都設計有太陽的圖騰。

20160810_011.JPG
↑太陽廣場,這裡是部落舉辦豐年祭和舉辦活動的地方。廣場旁有座茅草涼亭,來此,無論是看青山、眺洋面、吹海風或是聽浪濤,都是一件美好的事。

20160810_012.JPG

20160810_013.JPG

20160810_014.JPG
↑大馬路上的太陽。

20160810_018.JPG
↑部落住家的屋頂、屋簷、圍欄,甚至教堂的尖頂十字架都彩繪成橘紅色,似乎太陽在整個部落裡,正散發著萬道光芒。

20160810_019.JPG

20160810_020.JPG

20160810_015.JPG

20160810_017.JPG

20160810_021.JPG
↑部落特別為各商家設計的太陽造型標誌。

20160810_006.JPG

20160810_007.JPG
↑陶甕百合春天,位於秀姑巒溪口的靜浦村,是東海岸著名的無菜單創意料理餐廳。這造型方正的房舍,原本是糧食局的糧倉,在活化再利用的政策下,由業者整修經營餐廳。整修之後的房子,除了採光和透視感大增外,依然保有簡單自然的樣貌。

20160810_004.JPG

20160810_005.JPG

20160810_022.JPG
↑小小雜貨店,提供部落居民所需的柴米油鹽醬素茶,其中以原住民的休閒飲品酒為大宗。

20160810_023.JPGˋ
↑海線公路台11台東和花蓮間的距離長達180公里,大眾運輸由花蓮的花蓮客運和台東的鼎東客運互相銜接經營,平均每小時有一到二個班次,但台東與花蓮直達班次每日只有一班。對於想利用大眾運輸公車,輕鬆旅遊花東海岸線的旅客來講,應該還算方便。

20160810_024.JPG

20160810_026.JPG
↑新長虹橋,跨越秀姑巒溪連結港口和靜浦兩部落。

20160810_030.JPG

20160810_034.JPG
↑橋面除規劃有快慢車道外,還分隔出腳踏車及人行專用步道,並配合泛舟活動,設置了八座觀景台,讓遊客俯瞰通過橋下之舟艇。

20160810_038.JPG

20160810_036.JPG
↑新長虹橋上游不遠處可見舊長虹橋,白色橋身柔和的融入於山林中,與橙紅色的新橋也形成強烈對比。舊橋建成於1969年,長120公尺,是台灣第一座懸臂式單拱預力混凝土橋。因交通量逐年劇增已不敷使用,目前已規劃為行人專用道。遊客可至橋上遠眺新長虹橋的宏偉壯麗,與秀姑巒溪彎延出海的美景。

20160810_031.JPG

20160810_032.JPG

20160810_040.JPG
↑港口國小,大專院校學生正在帶領夏令營學生做健身操。學校後方是壯闊的秀姑巒溪出海口,景色秀麗 ,學校特別設置了10座有頂的營位,歡迎愛好親近大自然的遊客來此露營。

20160810_039.JPG

20160810_045.JPG
↑港口部落,位於秀姑巒溪口左岸,是個族人曾經被清兵誘殺趕走的部落。1877年這裡發生的「大港口事件」,清軍不敵熟悉山地作戰的阿美族,而後以懷柔政策與阿美族和談,大肆宴請一百多名的阿美族青壯年至今靜埔國小附近營地,趁其酒酣耳熟之際,開槍全數殺之,僅有少數倖存者逃出,此事件使得港口地區阿美族四散,轉往太巴塱及台東。

20160810_046.JPG
↑茅草、竹編和原木結構,俐落而粗獷的雕刻,原汁原味的阿美族傳統建築。

20160810_049.JPG

20160810_051.JPG

20160810_050.JPG

20160810_052.JPG

20160810_048.JPG
↑夏日炎炎,躺在大大的原木座椅上,吹著太平洋來的風,午後小憩,很是享受。

20160810_047.JPG
​沿著活動中心的小路前行,可到達海稻田。

20160810_053.JPG
↑港口的梯田美景是電影「太陽的孩子」拍攝場景,而2008年舒米.如妮真實的海稻田復育事件則是電影的故事背景。「海稻田的願望」是真實的紀錄片,這裡的原住民農人胼手胝足施作,讓停了30年的水路,再度泉水奔流。

20160810_095.JPG

20160810_094.JPG
↑來得太晚,因為稻子剛收割。也是來得太早,因為新田耕耘未開始。5~6月或11~12月,此時,金黃稻浪和藍藍海浪超級吸睛。

20160810_082.JPG
↑水梯田結合藝術創作和音樂季,藉由農業、生態和藝術的組合,召喚旅居外地的族人回部落。

20160810_077.JPG

20160810_070.JPG
↑美麗的梯田,小小的農舍。迎著從太平洋來的晨曦,耕作於梯田上,海闊天空,自足自在,人生如此,夫復何求。

20160810_072.JPG
↑農舍不應是如此龐大的建體,應是民宿。目前,海梯田逐漸在消失中,如果有一天,這片梯田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民宿房舍,你還會想住在這民宿嗎?

20160810_080.JPG
↑開出一條道路了,不久的將來,遠處又將出現一棟豪宅或民宿。

20160810_079.JPG

20160810_106.JPG
↑下個主人,還會辛勤耕種這塊土地嗎?海稻田消逝了,特色的景觀也消逝了。隨著美麗的海梯田消失,台灣地表上水土保持、水源涵養、生物多樣性等多元功能,也可能隨之消逝了。加上颱風和海水侵襲,東部的陸地只能一步一步向內陸退縮。屆時,淪陷消失的應不只是梯田而已。​

20160810_081.JPG
↑其實台灣處處有良田,不單單只有花東。只要有心,我們都可以出產許多無汙染的健康優質稻米。

20160810_075.JPG
↑不知如此美景,還能維持多久。

20160810_076.JPG
↑欣慰的是還是有人懷有對這片土地的使命感,辛勤耘地,讓翠綠海稻田依然搖曳生姿。​​

20160810_054.JPG
↑這間是港口村的民宿餐廳,真的是原汁原味,食材取自在地生產,自然無汙染。

20160810_057.JPG
↑小巧可愛又充滿親切感的雜貨店。

20160810_069.JPG

20160810_055.JPG
↑原住民充滿藝術天賦,隨手捻來都可成為美美的藝術品。

20160810_056.JPG
↑主耶穌說:我是葡萄樹,你們是枝子。常在我裡面的,我也常在他裡面,這人就多結果子;因為離了我,你們就不能作什麼。

20160810_058.JPG
↑好有特色的公布欄,木板為底,再用竹子繞編成外框。

20160810_060.JPG
↑超大型的裝置藝術竹編捕魚器具。

20160810_061.JPG
↑天主堂的圍牆彩繪,走進部落,你會發現,體內流著藝術血液的原住民,不會讓一道牆或一面壁留白的。

20160810_062.JPG

20160810_063.JPG

20160810_064.JPG

20160810_065.JPG
↑這間可不是住屋啊,它是放置農務用具的工具間。連工具都要住美美的房子,屋子約一個人高。

20160810_066.JPG

20160810_067.JPG

20160810_068.JPG

20160810_084.JPG
↑花蓮部落美食烤飛魚。好大的烤爐上有「尬金包」標記,尬金包是阿美族的粽子,和排灣族的吉那富不同,這裡的內餡是飛魚和山豬肉。

20160810_083.JPG
↑串串烤飛魚樣品。

20160810_086.JPG
↑店家的門口布置也很有藝術氣息。

20160810_085.JPG
↑對面是另一家店,升火依娜,老闆趁空閒正忙於整理屋頂。

20160810_087.JPG
↑石梯坪漁港,漁港位於青翠山腳下,港內水域清澈碧綠,和西部漁港油汙的水面比較,有天壤之別。

20160810_088.JPG

20160810_089.jpg
↑台11花東海岸公路,沿線盡是浩瀚的天空,無盡的大海,山脈蒼翠蓊鬱,海浪拍岸叫絕。

20160810_090.jpg

20160810_091.JPG

20160810_092.JPG

20160810_093.JPG
↑海岸邊農人工作休息的簡易草寮,在自然的草屋下,吹著自然的風,才能得到充分真正的休息。

20160810_096.JPG

20160810_097.jpg
↑知名連鎖飯包店,豐濱店就在台11和台11甲路口,光顧此店號我固定吃招牌飯。

20160810_098.JPG
↑伸入海面平坦開闊地是新社台地,依著地勢也開闢有層次井然的梯田。

20160810_105.JPG

20160810_104.JPG

20160810_102.JPG
↑新社社區主要住民是葛瑪蘭族,屬於平埔族社區。

20160810_099.JPG
↑這裡有廣闊的梯田,稻子收成後,居民將剩餘的稻草蓋成茅草屋,和製作姿態生動豐富的稻草人。

20160810_100.JPG

20160810_101.JPG

20160810_103.JPG

20160810_120.JPG
↑香蕉絲,全國僅存的獨特編織工藝​。台11線公路開通後,交通便利,與外地交流的機會大增,大量的外來工業產品取代了傳統的手工製品。噶瑪蘭的手工編織藝術,也無可倖免的在快速的環境變遷中逐漸消失中。近年來,振興傳統藝術的意識逐漸抬頭,新社社區成立了香蕉絲工坊,將一年四季都能生長的香蕉樹抽絲剝繭,讓傳統的編織藝術繼續傳承下來。

20160810_119.JPG

20160810_113.JPG
↑很難想像這身禮服、配件和帽子是用不起眼的香蕉絲編織而成的。

20160810_121.JPG
​↑將收成過後香蕉的莖幹,撕成條狀並曬乾,這就是編織的線材。

20160810_122.JPG

20160810_108.JPG
↑撕成細線一般。

20160810_112.JPG

20160810_116.JPG
↑撕成細絲狀後,再一條一條的連接。

20160810_117.JPG
↑這是已連接成捆的香蕉絲線。

20160810_107.JPG
↑染色

20160810_118.JPG

20160810_115.JPG
↑將香蕉絲一線一線織成一塊一塊的布,這半成品繼續做成各種物品。

20160810_114.JPG
↑琳瑯滿目的製品,樣式高雅,重要的是質地耐用。由於純手工製作,且手續繁雜,熟練的老師傅編織一頂帽子都要花​約10天的時間,所以這些製品售價都不便宜。

20160810_109.JPG

20160810_110.JPG

20160810_111.JPG

20160810_123.JPG
↑芭崎瞭望台,海岸公路上的至高點,登上眺望台往南,由近而遠可以看見磯崎海灣、和龜吼海岬及新社海崖,層次接連的奇特海岸地景。

20160810_124.JPG
↑蕃薯寮18號橋,新舊橋梁並行,但舊橋只能徒步通行,欣賞橋下峽谷「遺勇成林」。這峽谷是以前阿美族人選酋長的地方,手拿著竹竿從山谷這邊跳到山谷那一邊,跳過的人就是酋長。

20160810_125.JPG
↑水璉部落教室,主要是傳授藤編、木刻等部落傳統技藝,卻因用地是私人財產而停止運作。

20160810_126.JPG
↑木雕門板、窗櫺,搭配相襯的竹編牆面,簡樸而美麗,原民部落真的處處是藝術。

20160810_127.JPG

20160810_129.JPG
↑水璉醫療巡迴診所,很有歷史的木構建築,以及快要消失的台灣黑瓦​,整個建築物保持相當完整。水璉出生的醫師劉國周,在花蓮市區開業,但懸念家鄉父老鄉親的身體健康,固定每週五回鄉診療。

20160810_128.JPG

20160810_130.JPG
↑八大巨石佇立部落入口處,「風吹、雨淋、土生、火燒、敬神、勤奮、自愛、愛人」述說著1878 年爆發的「加里宛事件」。清軍攻破原本撒奇萊雅族人位於花蓮奇萊平原的部落,當時的大頭目古穆 ‧ 巴力克命令部落的老弱婦孺從部落的後門逃出,而他自己和妻子伊婕 ‧ 卡娜蕭則從大門出去向清軍投降,拖延時間以保全部落族人的生命,不致滅族。而僥倖逃走的族人,趁著黑夜不斷地奔跑,許多人受到阿美族人的幫助,在阿美族部落中隱姓埋名生存下來,最後輾轉來到水璉。幾百年後的今天,撒奇萊雅族人終於能站出來,重新看待自己真實的身分後,水璉的後代子孫在這裡立了八顆巨石,其中一顆石頭是「愛人」,象徵了撒奇萊雅族人對於當初在黑夜裡,不畏清軍勢力而願意收留他們的阿美族朋友,讓他們免於滅族,以「愛人」兩字,對阿美族人獻上最永恆的感謝。

20160810_131.JPG
↑風吹、雨淋、土生、火燒

20160810_132.JPG
↑敬神、勤奮、自愛、愛人

20160810_134.jpg
↑隧道口設計具有原民部落的風格,內部路況平整,採光通風都佳,加上來往車輛少,騎乘還算舒服。

20160810_133.jpg

20160810_135.jpg
↑鹽寮,龍蝦鮮味的天堂。

20160810_142.jpg
↑花蓮溪口,奔流溪水和陣陣海浪激競,產生迴盪不去的浪潮,所以花蓮又稱「洄瀾」。

20160810_143.jpg
↑花蓮東大門夜市,花蓮縣政府將四散市區各地的夜市,集中於花蓮舊站廣場,成為一處超大型夜市。裡面分門別類,分成好幾條街,方便客人依喜好品嘗。

20160810_144.jpg

20160810_145.jpg

20160811__001.JPG
↑花蓮舊鐵道徒步區,這裡算是花蓮的黃金市區。區塊內可欣賞老建築、品嘗在地美食、參觀特色小店。往北連接花蓮文化創意園區,往南連接台鐵舊鐵道文化園區、東大門夜市及石雕大街。

20160811__002.JPG

20160811__003.JPG
↑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,前身是花蓮酒廠,建於一百年前,是為佔地3.3公頃的歷史聚落。這裡涵蓋26棟老廠房倉庫、園區景致優雅俐落,空間內容包括展覽、演出、餐飲、特色商品、育成講座、旅遊資訊等。

20160811__017.JPG
​自然的木格窗櫺,還有上下氣窗,算是相當健康的建築設計。

20160811__018.JPG
↑山牆上還開有大窗,兼具採光通風​。

20160811__005.JPG
↑拱門式的廊道入口,增添幾許深度與美感

20160811__006.JPG
↑深廊設計,高大梁柱,使建築更加宏偉。

20160811__007.JPG
↑色調樸素卻極其高雅。

20160811__008.JPG
↑屋前幾顆黃椰子,讓房子更顯高雅。

20160811__009.JPG

20160811__012.JPG
↑日式原木建築,炎炎夏日納涼休憩的好地方。

20160811__011.JPG

20160811__013.JPG

20160811__014.JPG
↑黑瓦的原木造建築,只有老屋才有此建築工法。

20160811__015.JPG
↑百年建築與現代別墅,各具不同的美感。

20160811__016.JPG
↑入了此門,禁止的行為不少喔!

20160811__004.JPG

20160811__019.JPG
↑好特別的樓梯設計,只有在老建築上才能看得到。

20160811__020.JPG
↑台灣老酒廠、老糖廠的典型建築物,高大煙囪聳雲天。

20160811__021.JPG

20160811__022.JPG
↑台鐵舊鐵道文化園區

20160811__023.JPG
↑舊式車站的驗票進出口。還有那座歷史銅像。

20160811__024.JPG
↑傳統的木門、傳統的顏色和把手。

20160811__025.JPG

20160811__026.JPG
↑小時候所看到的辦公廳舍或學校,好像都是長成這個樣子。

20160811__027.JPG
↑這些有歷史的房舍建築,樸質美麗,可要好好的維持和防護喔!若有閃失,可是文化上莫大的損失。

20160811__028.JPG

20160811__029.JPG
↑展示櫃內展示著早期鐵道施工、維護,以及鐵路運輸運作所需的各種器具物品。

20160811__030.JPG

20160811__031.JPG

20160811__032.JPG
↑小小售票口,販售的是許許多多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的回憶。

20160811__033.JPG
↑美食名店,一天的備料相當可觀。

20160811__034.JPG

20160811__035.jpg

20160811__036.JPG
↑東部重要的花蓮港。

20160811__037.jpg
↑兩潭自行車道,連接七星潭和鯉魚潭。有部分路段是沿著花蓮港而行,可欣賞港灣美景。

20160811__038.JPG
↑北濱3D彩繪。

20160811__039.JPG
↑小而美的港口

20160811__040.jpg
↑花蓮臨港線鐵路,現行業務貨運運送,主要是將東部開採的水泥砂石運至花蓮港裝船,再運到台灣西部的「東砂西運」托運業務。

20160811__041.JPG
↑除了船運之外,還有陸運方式,難怪蘇花公路和北部濱海公路上,砂石車來往穿梭繁忙。

20160811__042.JPG

20160811__043.JPG

20160811__044.JPG

20160811__045.JPG

20160811__050.JPG
​↑港區景觀橋。

20160811__053.JPG

20160811__046.JPG

20160811__047.JPG
↑花蓮港、鐵路臨港線、港區內道路,砂石運輸三大動脈。

20160811__048.JPG

20160811__049.JPG

20160811__051.jpg
↑港區倉庫改建的藝術特區。

20160811__052.JPG
↑對岸是花蓮港海鮮美食區。

20160811__055.jpg
↑花蓮薯和花蓮芋是花蓮的傳統甜點美食,但市區多家名店販售商品都是委託代工,這家位於吉安的百年老店,自製自售。花蓮芋有含蛋黃與不含之分,各有不同的特殊口感。

20160811__054.JPG

20160811__056.JPG
↑麻糬甜點,配上台灣尚青金牌美如,能解甜膩,多吃了好幾顆。

20160811__057.JPG
20160811__061.jpg
↑菁華橋橫跨美崙溪,上方綠樹蓊鬱是美崙溪河畔公園和松園別館,橋下是沿河畔而行的美崙溪自行車道。

20160811__059.jpg
↑松園別館隱藏於參天松林之中。

20160811__060.jpg
↑蜿蜒於河畔的自行車道,近可親綠水,遠可觀大山。

20160811__064.jpg
↑菁華林苑,建於1919年,原為日治時代花蓮山林事務所。現今已公告為縣定古蹟。

20160811__065.jpg
↑山林事務所範圍包刮辦公廳舍、長官宿舍及花園,此建築屬班公廳舍。建築本身是仿文藝復興時期洋房的形式,對稱的圓拱門與柱面裝飾為該建築之特色。建築極其美觀,當初在設計時也有考慮到當地氣候,而加高了門檻並在屋簷下設通風氣窗,以應付淹水與颱風的威脅。

20160811__062.jpg
↑長官宿舍

20160811__063.jpg
↑所前幽靜的巷道。

20160811__066.jpg
↑美崙溪畔日式宿舍,二次大戰期間,花蓮港是日本南進的重要基地,所以建有許多高級軍官的宿舍。檜木搭配台灣黑瓦的典型日式建築。

20160811__067.jpg
↑經整修後的宿舍,煥然一新,目前有社區志工團體和相關文創產業進駐,並負責維護。

20160811__068.jpg

20160811__069.jpg
↑這棟區內最大的獨立建築,就是當時日軍最高指揮官的宿舍。後來,成為國軍兵工少將司令的官舍,所以現在被稱為「將軍府」。

20160811__070.jpg
↑由於是公告的縣定古蹟,特別在此建築之上興建鐵皮棚架,加以保護。

20160811__071.jpg

20160811__075.jpg
↑隱藏於參天林木間的松園別館。松園別館興建於1942年,由於背山面海、視野寬廣,可目視整個花蓮港、南機場、北濱海灘之美崙溪入海口及太平洋海域。位置極佳,具有天然制高點優勢,戰爭期間輕易掌控出入南濱海面的船隻及南機場航機起降,二次大戰時期為當時日本此設置花蓮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,稱為花蓮港兵事部辦公室。四周因老松林立、環境清幽,所以現今稱之為松園別館。

20160811__077.jpg
↑別館位於美崙山山麓,眼前山下是花蓮港,真的是天然制高點。

20160811__073.jpg

20160811__076.jpg
↑由於是戰爭期間所蓋的建築,所以,形式以簡單堅固為主要考量。二層式拱廊洋樓,外觀簡樸。

20160811__078.jpg
↑環境清幽高雅,有可眺望太平洋,一直都是財團覬覦的目標,1996年差點被收購興建觀光飯店。

20160811__079.jpg
↑松園別館旁的早午餐店家。是由老宅改建而成,建築設計簡單,重點是矮樹攀藤環繞,綠意盎然。

20160811__080.jpg
↑這種氛圍中來客早餐後,想必一天上班都朝氣蓬勃。

20160811__081.jpg

20160811__082.jpg
↑美崙溪源自中央山脈,溪流自然蜿蜒曲折,流域生態豐富,可垂釣、可賞鳥、可散步騎車。清溪水慢慢流,遠山連綿,白白雲靄山腰飄。

20160811__083.jpg
↑花蓮市中心一座小而美的歐式圓頂教堂,座落在銀行、郵局、賣場林立的街口。原教堂毀於1951年花蓮大地震,1961年重建完成。教堂在熙來攘往的市中心散發出沉穩的氣質,由於建築優美,也是婚紗拍攝的熱門景點。

20160811__084.jpg
↑ 生活旅人工作室,牆上看板「有禮」、「漫走」、「故事」就是這家小店經營的精神。花蓮節約街有許多這類文青雜貨小店,也有極力保留原貌的日式老屋,有興趣的旅人,一條小街弄就足以讓人漫遊一整天。

20160811__085.jpg
↑連雀通23番,一家老屋活化利用的小旅店。花蓮市節約街戰前的名稱是連雀通,隨著時代變遷,高樓大廈代替了老式建築。但花蓮市這鬧中取靜的小巷,依然保有濃厚的人文風情,以及慢活的幽靜

20160811__086.jpg
↑石藝大街,午後三點才開始營業。

20160811__088.jpg

20160811__087.jpg
↑吉安農會冰城,生產在地農產特色冰品,冰淇淋口味多樣,招牌芋頭、火龍果、栗子南瓜......等等,綿密好吃,強調不添加人工色素及香精。冰品沒有炫麗奪目的造型,,卻有著原物料的自然色澤,絕對真材實料,讓消費者吃得衛生、安全、安心、健康。

 

20160811__089.jpg
↑吉安觀光景點慶修院,是為寺院古蹟。

20160811__090.jpg

20160811__091.jpg
↑中央山脈下的吉安花蓮農業改良場。

20160811__092.jpg

20160811__094.jpg
↑吉安著名小吃龍鳳腿,台灣各地有名龍鳳腿小吃攤不少,但這家是當場現做現賣,整個產製過程一目瞭然。由兩代三人經營,媽媽負責包製,女兒負責炸熟及招呼客人,爸爸退休負責監工與諮詢。

20160811__093.jpg
↑超大份量龍鳳腿,外皮酥脆,內餡軟香濕潤,好好吃,這麼大支才賣25元。

20160811__096.jpg
↑老店家臭豆腐,位於吉安農村小路上。在樸質的原木桌椅和裝潢中,品嘗傳統風味的小吃,這是第一回遇到。

20160811__097.jpg
↑這裡是屬室外區,仍設置有木門,為了不沾染太多的傳統味,選擇此區享用。若想吹吹冷氣消暑,可推開內側的木門進到室內區。

20160811__098.jpg
↑$50喔!@#$%^^&*&^%$#@@#

20160811__101.jpg

20160811__100.jpg
↑路邊販賣藝品小攤,這是運用樹頭根部所刻製而成的,作品有雞、鴨、牛,很特別的創作。

20160811__058.JPG
↑兩鐵運送,花蓮到鹿野。

20160812_004.jpg
↑等候上火車

20160812_005.jpg
↑普悠瑪號不提供人車同行。

20160812_006.jpg
↑莒光號人車同行車廂,今日我獨享。

20160812_007.jpg
↑窗外的景象,右邊是中央山脈。

20160812_009.jpg
↑左邊是花東縱谷平原,遠方是海岸山脈。

20160812_010.jpg
↑阡陌縱橫,良田處處。

20160812_011.jpg

20160812_012.jpg

20160812_013.jpg
↑近三小時的車程,悠閒的在火車上賞遊花東美景。來花東就是要如此這般的不慌不忙,搭火車平穩,騎單車悠閒,總之要慢慢地遊覽。

20160812_014.jpg

20160812_015.jpg
↑過了鸞山大橋將進入縣道197,台東境內的197和花蓮境內的193可經由台9互相銜接,這兩條縣道都是沿著海岸山脈山麓蜿蜒而行,可說是單車騎乘的秘境。沿途可見山林的壯闊,也可眺望太平洋的浩瀚,簡直是美麗的天堂路。

20160812_016.jpg

20160812_017.jpg
↑今日騎乘197南段,從鸞山到卑南。這段路可遠眺美麗的太平洋海景,若是天氣晴朗,還能看見志航基地、富岡漁港,甚至是海上的綠島。若往北,可達池上,經台9銜接193到花蓮。

20160812_018.jpg
↑往北的路段,從鸞山到關山會遇到長達14公里的碎石路面,對單車客而言,算是一種大考驗。

20160812_022.jpg
↑其實197算是一條產業道路,來往車輛稀少,由於穿越山林,所以大部分路段都陰涼舒適。

20160812_020.jpg
↑卑南溪河谷,遠處中央山脈隱於白雲中。

20160812_023.jpg
↑翠綠與靚藍,與下方河埔地接近的山麓地帶,是東部鐵路線,這裡可以遠觀火車奔馳山林的美景。

20160812_024.jpg

20160812_021.jpg
↑幾戶農家,藍天下綠野中,生活悠閒。

20160812_025.jpg
↑真正的放山雞,是飼養在山坡地,而不是山區的平地。必須要有足夠的空間和坡地供雞隻跑跳運動,肉質才能緊實Q彈。

20160812_019.jpg
↑曼陀螺花,紫色---恐怖,藍色---詐情騙愛,紅色---花香有魔力能喚起記憶,粉色---適意。

20160812_001.JPG
↑位於卑南溪對岸的利吉惡地,「惡地」就是人們常稱的「月世界」。這一片寬達兩公里的斷崖景觀,是礫岩經雨水沖刷後而形成的,也有人稱它為「小黃山」

20160812_002.JPG
↑午後陣雨將至,黑雲低沉中,遠眺都蘭灣。

20160812_003.JPG
↑大雨前眺望台東市區,台東航空站、娜路灣酒店依稀可見。

20160812_026.jpg
↑廢棄店家棚下躲午後雷陣雨。

20160812_027.jpg
↑台東車站是充滿原民味道的美麗車站,現正大整修中,這是臨時售票處。

20160812_028.jpg
↑站前的馬賽克座椅,非常有特色。

20160812_034.jpg
↑兩鐵人車同行回老家,此趟花東小旅行即將畫下句點。

20160812_033.jpg
↑太魯閣號,美麗的觀光列車,可惜沒有人車同行服務。

20160812_031.jpg

20160812_032.jpg

20160812_029.jpg
↑好難得有其他單車客同行,還有四部車尚未上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阿斌哥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斌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